追光青年 | 跨学科思维碰撞出的火花——走近全国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

发布时间:2021-10-28 浏览量:165


在近日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,2018级物理学专业王啸坤团队的“三维仿生血管微流控芯片的超快激光制备与应用”项目以小组第二的成绩斩获金奖。团队成员中还有物理专业的郭新敬、黄鼎、赵景怡、辛承臻、赵思涵同学。

互联网+大赛现场

本期追光青年,小编带你一起对话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团队部分成员,听听他们的成长故事。

左一 小编沈晨 左二 王啸坤 右一 郭新敬 右二 黄鼎

打好专业基础 促进专创融合

看到“三维仿生血管微流控芯片的超快激光制备与应用”这个标题,可能很多同学都觉得很陌生,其实,这个项目并不神秘。团队成员郭新敬解释到 “它主要是利用飞秒激光技术刻蚀玻璃,在一块玻璃中做出血管的三维模型。这种玻璃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,在医院可以用作肾脏透析,取代传统的透析膜;在科研院所,能分离一些难以分离的物质,还能做模拟实验,模拟血栓的形成。”

做科创,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,还要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。王啸坤说:“首先要有核心技术,然后才能为它找市场。”科技创新,绝不是简单的计算和实验,也不仅仅是寻找市场的痛点。它需要有自己的创新点,还需要研究已有的产品,了解市场情况,结合自身优势,找准自己的定位。

作为一个本科生,创新创业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王啸坤团队表示:“要让我们本科生从最基本的理论做起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技术必须跟导师聊。大部分本科生的创新创业项目,重在用自己的创新点,唤醒沉睡在实验室中的成果和技术。比如物理实验中用到的非常精密的测量技术,就在地质勘测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。如今,我们的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专创融合。学校有非常好的实验室资源,一定能为我们的双创人提供有力的帮助。”

提升跨学科思维 加强团队协作

良好的跨学科思维是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。创新创业需要敢闯敢拼,除了在本专业领域内,还可以跨学科应用,了解生产生活实践中可以突破的场景。只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点,总有一片市场等着你。黄鼎提到,团队的灵感来自王啸坤与一位生物专业朋友的交流,本项目就是将物理专业擅长的激光技术应用在了生物医药领域。

同时,一个跨学科项目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通力合作,非常考验团队默契。分析实验数据,汇总实验报告,得出实验结论,再根据结论设计实验方案……这一切都考验着团队的合作能力。

创业要尽力 更要借力

对王啸坤团队来说,把创新项目商业化,是一个全新的挑战。商业化首先要控制成本,没有利润就没有商业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需要打磨自己的产品,而且要根据客户的需求,做好售后服务,必要时改良产品。还有一个关键点——产业化:实现规模化生产,保证产品质量稳定。除此之外,将一项成果商业化,还需要强大的自学能力,例如王啸坤自学了PCR技术,以补充相关知识的不足。

 “如果只是做技术,导师与学生团队合作,已经绰绰有余。但将产品推向市场,外界的帮助必不可少。如何获得导师和风投机构的帮助,如何与友商合作,都是创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。”王啸坤说。

王啸坤目前还是上海阿伊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,这家公司不仅做装备制造,还做互联网产业,用网络科技为生产生活赋能。

积累科研经验 坚定专业自信

有的同学认为:我读的是冷门专业,出来找工作都困难,还怎么创新创业呢?对此,王啸坤团队有不同的看法。首先,做双创,最关键的是行动力,拒绝躺平,要砥砺奋进,两三年的时间,足够大干一场。其次,要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。“如果一个专业毫无应用场景,它就不可能存在。”王啸坤说,“如果目前没有看到自己的专业的应用场景,可能是因为学的不够深,或者对市场的了解不够。”

除了本次互联网+大赛,三位同学都曾多次获得各类竞赛奖项和优秀学生奖学金。这也说明,只要能够合理利用时间,创新创业并不会影响到学习。怕的是跟风创新创业,却不知道自己的初心和目的。唯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创新创业这条路,才能克服困难走下去。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,刚进实验室不可能做出特别有价值的成果,不能急于求成。对于创新创业,王啸坤团队建议:找专业的人聊,找志同道合的人聊,多想想实际应用,这些都是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。慢慢积累,成果会等着你的。

王啸坤团队与学校的领导老师们


文案 | 沈晨